8月19日至20日,由中國系統工程學會智能制造系統工程專業委員會主辦,清華大學工業工程系承辦,清華大學質量與可靠性研究院協辦的第六屆智能制造系統工程學術會議在北京成功召開。本次會議以“工業驅動的模型與技術創新”為主題,來自全國各地高校院所和科研機構的500余名代表齊聚一堂,共同探討中國制造企業生產、運營、服務環節中的新技術、新挑戰、新問題和新模型。

會議現場
大會開幕式由清華大學工業工程系主任李京山教授主持。清華大學副校長鄭力教授,中國系統工程學會理事長楊曉光研究員,中國系統工程學會副理事長、智能制造系統工程專業委員會主任劉心報教授出席會議并致辭。中國工程院楊善林院士,中國工程院唐立新院士,清華大學張新國教授,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管理科學部副主任劉作儀研究員作大會特邀報告。特邀報告上半場由北京大學工學院黨委書記宋潔教授主持,下半場由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肖勇波教授主持。

鄭力致辭
鄭力教授在致辭中代表清華大學對蒞臨會議的嘉賓、學者,以及長期以來支持清華大學發展的各界人士表達了歡迎與感謝。他表示,學校高度重視智能制造方向的發展,在《清華大學2030創新行動計劃》中智能制造被列為重要領域,同時,2023年8月17日清華大學同意增列工業工程一級學科博士碩士學位授權點。鄭力提到,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的報告中指出,高質量發展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首要任務,而高質量發展必須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現代化產業和智能制造系統工程密切相關,智能制造處在國家競爭的前沿,需要來自不同學科的學者們共同研究推動發展。鄭力希望參會嘉賓們能夠在磚瓦草木之中體會到清華大學“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的辦學理念和文化精神。

楊曉光致辭
楊曉光理事長在致辭中簡要介紹了中國系統工程學會的發展概況。他指出,黨的二十大工作報告中,習近平總書記將堅持系統觀念列為六個堅持之一,認為這是把握好新時期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世界觀和方法論,貫徹其中的立場和觀點是我們落實二十大精神,建設祖國的光榮使命和責任,智能制造系統工程即是其中一個典范。智能制造作為“中國制造2025”國家戰略五大工程之一,正在向數字化、智能化、平臺化等方向發展,這其中需要以系統工程的工具和方法作為支撐。他相信本次會議中學術成果的交流和學術思想的碰撞,將有助于我國智能制造系統工程的發展邁上新臺階。最后,楊曉光對智能制造系統工程專業委員會提出了幾點殷切期望,一是大力發展會員,二是積極承擔科協的項目,三是向國家有關部門提供咨詢建議,做好智庫工作,四是做好智能制造系統工程的科學普及,為中國制造業轉型升級做出更大的貢獻。

劉心報致辭
劉心報主任代表智能制造專業委員會對承辦方的辛勤工作表達了感謝與敬意。他指出,黨的二十大報告對我們從事智能制造產業和智能制造系統工程研究的工作者提出了很高的期待和要求。此外,新一代信息技術的興起為我國新興制造業的跨越式發展提供難得機遇的同時,也提出了許多嚴峻的挑戰。他提到,本次大會特別安排了企業實踐論壇、期刊發展論壇和青年學者圓桌論壇,共同探討數字經濟環境下智能制造系統工程理論與方法的前沿性問題和研究方向,期待本次大會為推動我國制造業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發展做出應有的貢獻。

楊善林作特邀報告
在特邀報告上,楊善林院士以“科技戰略供應鏈”為題,指出近年來科學、技術、工程、產業之間的供求關系顯著表現出了供應鏈特征,并將“科學-技術-工程-產業”交互發展構成的供應鏈稱為科技戰略供應鏈。隨后,楊善林通過援引與分析“喬布斯與智能手機”“OpenAI與微軟的供求關系”“EUV光源與光刻機的發展”這三個案例,著重說明了科技戰略供應鏈的基本特征和相應科學問題。最后,楊善林就“如何創造世間未見的產品”進行了深入分析,指出“無具體目標”是該問題的關鍵特征,該問題為“科學、技術、工程、產業”四維空間中的系統工程問題,并進一步闡釋了該四維空間中系統工程方法的基本邏輯,指出該邏輯中“集成”是關鍵能力,也是更高層次的創新。

唐立新作特邀報告
唐立新院士以“Quality Design and Mechanism Design for Smart Industry”為題,從企業內和企業間兩個視角探討了智能工業的結構功能和實現機制。對于企業內視角,唐立新構建了PDDE(Perception,Discovery,Decision-making,Execution)的邏輯結構,通過融合數據解析和系統優化(DAO),有效把握模型與數據二者的優越性,從而解決企業內部提質增效的核心決策問題。對于企業間視角,唐立新提出了制造循環工業系統(MCIS)組織管理模式,基于智能博弈、機制設計等理論,解決企業間競爭或合作的群體決策問題。唐立新指出,企業內與企業間視角兩者的結合不僅賦能單體企業,更將推動我國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極大支撐中國工業智能化的高質量發展。

張新國作特邀報告
張新國教授以“基于模型的系統工程與智能制造”為題,指出了智能制造在數字時代面臨的復雜性挑戰,深度分析了傳統系統工程和基于模型的系統工程之間的差別,從系統工程的角度提出了應對復雜性與碎片化挑戰的解決方案,闡述了基于模型的系統工程和系統工程數字化轉型的重大意義,并鼓勵年輕學者在該領域勇于嘗試,積極探索。

劉作儀作特邀報告
劉作儀副主任以“管理科學部2023年度資助工作”為題,圍繞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資助新政策、管理科學部具體落實等,說明了管理科學部的工作導向、工作思路與工作重點,并對學者們的研究工作提出了建設性意見。他特別強調了學術風氣的重要性,也表達了管理科學部對有能力的年輕學者的重點關注和殷切期望。
本次會議另開設了“供應鏈管理”“智能制造”“工業大數據”“智能質量管理”“大數據與人工智能”“系統可靠性”“青年學者圓桌論壇”和“企業論壇”等十個分會場,邀請國家級人才、領域專家學者和企業代表開展30余場特邀報告,對近50篇論文來稿進行了匯報交流?!肮湽芾怼狈纸M論壇分享了供應鏈管理中的庫存管理、定價決策、信息更新、公平性考量、企業專利授權和供應鏈協同管理等關鍵問題的相關研究成果?!爸悄苜|量管理”分組論壇分享了工業大數據的質量控制、生產與維護的調度協同、重要度理論、任務遷移等研究方向和相關工作。在“大數據與人工智能”分組論壇中,特邀嘉賓們相繼分享了檢測違規排放的機器學習方法,可用于多峰分布的MC采樣算法,以及針對函數張量數據的自適應降維模型等研究成果。在“系統可靠性”分組論壇中,特邀嘉賓們分別圍繞不同碳減排途徑的影響、考慮生產速率和質量的維護措施、管理系統故障風險以及鋰電池健康預測介紹了相關研究成果。在“企業論壇”中,多家知名企業從物流、工業互聯網、制造車間、仿真等角度,基于智能制造的豐富場景,闡述了國內制造業從“數字化”到“數智化”的轉型以及未來發展方向。此外,會議特設立了“青年學者圓桌論壇”,清華大學副校長鄭力教授、北京大學工學院黨委書記宋潔教授等特邀嘉賓詳細解答了青年學者關切的問題,包括自由探索與目標導向的關聯、基礎理論與應用實踐的選擇、前沿研究領域以及學術方向選擇等,并分享了寶貴的科研經驗與工作心得。
會議閉幕式由清華大學工業工程系副教授鄧天虎主持。為表彰優秀、激勵創新,本次會議遴選出26篇高質量論文,并為論文作者頒發證書。
劉心報教授和李京山教授分別為大會作總結講話。李京山提到,清華大學設立工業工程一級學科將有助于推動工業工程學科以及智能制造方向的建設發展。他表示,工業工程一級學科與“機械工程”“管理科學與工程”“控制科學與工程”和“統計學”交叉融合,以復雜工業與服務系統優化和可持續發展的核心理論和應用為目標,以“系統智能與工業計算”“人因工程與智能系統交互”為理論基礎,體現計算智能和人的智能兩個支柱;以“數字工程及其復雜系統”“智能制造與物流工程”和“智慧醫療服務與可持續系統”為應用領域,建立工程系統“設計—制造—服務”的全生命周期架構。

新工業工程學科建設規劃
隨后,電子科技大學經濟管理學院副院長潘景銘教授代表下屆會議承辦方發言。
圖文:申博陽、劉俊驛
審核:李京山、李樂飛